名医小传
张大宁
国医大师,中央文史馆馆员,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,中医肾病学的奠基人。现任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、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、全国中医肾病学会终身荣誉主任委员。
20世纪80年代,编著了我国第一部《实用中医肾病学》和《中医肾病学大辞典》,科学、详尽地规范了“中医肾病”的概念和范畴,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,为日后中医肾病学的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。他所提出的“肾为人体生命之本”“心—肾轴心系统学说”“补肾活血法”等理论已被中西医学术界所公认。
小满节气,天气潮热。
张大宁教授说:“小满时节寓意着水涨谷满、万物繁茂、生长旺盛成为季节主题,此时节人体生理活动也处于最旺盛时期,消耗的营养物质为二十四节气中最多,故应及时适当补充,以使人体五脏六腑不受损伤。随之而来的便是热邪和湿邪,往往会成为人们患病的主要诱因,务必加以预防。”
小满节气易肾患未病先防很关键
张大宁教授提出,小满节气疾病易发,建议加强“未病先防”的养生意识,从增强机体的正气和防止湿热邪气的侵害两方面入手。
这个时节的主要病机突出表现在肾虚血瘀湿热。
张大宁教授认为,慢性肾炎,起病隐匿,病程较长,常因感冒、病灶感染或疲劳等因素诱发和加重。
肾虚血瘀是各类老年病、慢性病某些特定阶段和人体衰老的共同病理,也是慢性肾炎的根本病机。
《素问·调经论篇》记载:“五脏之道,皆出于经隧,以行气血,血气不和,百病乃变化而生。”
而肾虚可导致血瘀,肾本身就存在自然老化的过程,伴随肾精、肾气的虚衰,自然形成瘀滞。
在病理情况下,肾阳不足,推动温煦作用减弱可致气滞血瘀;精血互为资生,精足则血旺,肾阴亏虚,阴液不足,血脉不充,血行涩滞出现血虚也可致瘀。
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,肾虚是慢性肾炎的发病基础。
初为气结在经,久则血伤入络,瘀血阻于肾络是病邪深入的结果。
湿性重浊黏腻、湿中热邪伏于阴易耗阴动血,使病情缠绵。
因此,慢性肾炎的病机为肾虚血瘀湿热为患。
治疗宜补肾活血清热利湿不可少
“其实,每种疾病都会有一些早期预警信号可以让患者及时发现。”
张大宁教授介绍,慢性肾炎的早期信号包括既往有肾脏疾病或有肾脏病危险因素,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动脉硬化等,这类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浮肿、尿泡沫增多、夜尿增多、明显乏力、不想吃饭、恶心呕吐、面色苍白、牙龈出血、尿量减少、浮肿加重、腿抽筋、心慌气短等。
蛋白尿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肾精流失所致,是诊断和判断慢性肾炎疗效的主要指标。
“肾藏精,肾虚则精关不固,肾精外泄。”
张大宁教授认为,在慢性肾炎蛋白尿治疗过程中,应以补肾健脾、活血化瘀为主,兼以固摄升提、清利湿热。
其用药可选黄芪配伍升麻,使脾肾气旺,统摄气血津液正常运行,固摄精微物质,佐少量升麻3~10克,升阳明之气。
金樱子配伍芡实,使肾气充沛,固涩封藏功能恢复,有利于减轻慢性肾炎蛋白尿症状。
女贞子配伍旱莲草,可补而不滞,阴阳双补。
赤芍配伍川芎,既能增活血化瘀之功,又借气行血行之力,使行血破滞之功倍增。
三棱配伍莪术,可破血通经,逐瘀消癥。
桑白皮配伍大腹皮,可行气导滞,利水消肿。
血尿是慢性肾炎的常见症状,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,两者同样属于“肾虚”的范畴。
“治疗要用到大中剂量生黄芪,小剂量川芎、丹参和大中剂量三七、仙鹤草等药物。”
张大宁提醒,该病病程冗长,病情缠绵,反复发作,顽固难愈,患者气血虚弱,血行不畅而瘀血,日久瘀积生成癥瘕,常常还要加用虫类药物搜风通络、消癥去瘕,如水蛭、地龙、僵蚕等。
张大宁教授建议,对于慢性肾炎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对症治疗应并用,扬长避短、优势互补。对于一些用药知识,患者可以有所了解,但不要自行用药。
一些患者经治疗后症状缓解,自身感觉很好,误认为病已痊愈,或担心长期服药有副作用就自行停药。这种做法忽视了维持期治疗随访的重要性,实际上此时病情仍在缓慢进展。因此,每一位慢性肾炎患者不管病情如何,都应定期复查,长期随访,这是保证慢性肾炎治疗效果的关键。
中医学有“怒伤肝、喜伤心、思伤脾、忧伤肺、恐伤肾”五志伤五脏的说法,张大宁教授强调,无论是哪一种情志太过,都会影响人体气机升降、血液运行和肾中精气的盛衰,肾中精气不足,自然会加快衰老。
因此,一个人如果能保持安定清静的状态,心情舒畅、心境坦然、不贪欲妄想,则有益于养肾护肾、防病长寿。
预防慢性肾炎,重视健康查体最为重要。
张大宁教授指出,如果年龄超过40岁,且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痛风,或长期口服解热镇痛药物并伴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,应定期进行肾脏病检查。
老年人要积极治疗高血压、糖尿病、痛风等;定期检查肾功能和尿常规,及早发现和治疗肾脏病;慎重用药,尤其注意抗生素、止痛药的使用,尽量避免使用可能损害肾脏的药物。
来源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