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墨香
每天中午11:00
推送中医药干货盛宴
//
置顶我,每天一起阅读中医好文
治疗秘诀要略(一)辨虚实,分表里,恰当选用发汗、利尿、逐水之法
01汗法,即“开*门”
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出汗增多,汗出后,积留于人体内的水液,可由毛孔排泄而出则肿消。应用范围: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者(阳水、风水、皮水、*风袭表)。常见于腰以上水肿兼有发热、恶寒、头痛,脉浮或紧,苔白。
常用方剂:越婢加术汤、麻*连翘赤小豆汤、防风通圣散等加减。需要注意的是无以上适应证及身体极度虚弱者,不得使用汗法,以免伤阳耗气,损阴耗液。发汗时应微微汗出,不可令汗出淋漓,以至亡阳,应中病即止。2.利尿,也就是“洁净腑”
使患者体内郁积多余的水湿排出体外之意。急慢性肾炎多因肺、脾、肾三脏功能失调,三焦膀胱气化失常,致水湿之邪稽留体内,泛溢于肌表而成肿胀之势,所以通利小便使水湿之邪从小便排出以消除水肿,是急慢性肾炎的常用治法。
常用方剂:五皮饮、五苓散、猪苓汤、八正散等,可配合单味药物如玉米须、白茅根、石韦、土狗等药物,以提高疗效。在应用利尿药物之前一定要辨清尿量多少、肿胀的病因、属性、部位,才能取得良好效果。3.逐水
与利尿不同,本法是指用峻药(二丑、甘遂、芫花、大戟等),使水湿之邪迅速从大小便排出,对于水肿较重,腹中胀满者用之。张景岳谓:“微则分利,甚则推逐”即是此意。
常用方剂:疏凿饮子、舟车丸、十枣汤等,但用时须审证准确,详细谨慎,用之不当,祸不旋踵。以上三法,适用于邪实的患者,若水肿渐消,邪热已减,正气虚衰者实属禁忌,即属对症,亦要衰其大半而止,过则遗患无穷。张仲景云:“诸有水者,腰以下肿,当利小便,腰以上肿,当发汗乃愈。”提出水肿的发生部位有在上、在下的不同,应施以不同的治法,此亦是《内经》“开*门,洁净腑”之旨。
近代医家曹颖甫据此提出了二法合用的理论和治验,即当利小便之证,必先发汗而小便始通者;有当发汗之证,必兼利小便而始愈者。崔老宗此法,临证时辨别病情的寒热虚实、人体的上下表里及其相互联系,综合应用,每能应手取效。
(二)辨别肺、脾、肾三脏之盛衰,分别投以宣肺、健脾、补肾之剂
急慢性肾炎以水肿为主,属于水病的范畴,《内经》有“三阴结谓之水”之说。
一般治疗顺序是:
初则宣肺,因肺主宣发肃降,通调水道,肺气通调,使上焦开发,三焦通畅,水精四布,下输膀胱,则水液得以气化而外出。常用方药:麻*连翘赤小豆汤。方中重用麻*,酌加浮萍、荆芥、防风、紫苏叶等药物以宣肺清热,祛邪利水。
若热邪较重者,可加生石膏、芦根;喘咳加杏仁、桑白皮。
继则以健脾运化水湿,因脾主运化,为后天之本,生化之源,其性喜燥恶湿,脾健则土能制水,精血津液有所统而不易流失,水不泛滥,其肿自消。常用方药:实脾饮、五皮饮、防己*芪汤。
终以补肾,因肾主水,为先天之本,生命之根,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,肾阳虚则命门火衰,水失制约而泛滥;肾阴虚则精气不能固摄而漏泄,所以温肾阳以化气行水,滋肾精以固肾主水,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。
临证时应根据肾阴虚、阳虚之不同,分别给予补肾阴、温肾阳,或阴阳双补之剂。温肾阳可选用真武汤、金匮肾气丸等,酌加淫羊藿、补骨脂、肉桂、紫河车、鹿茸等。补肾阴可选用六味地*丸、滋肾通关丸等,酌加桑寄生、川牛膝、车前子、知母、*柏、甘草等。阴阳双补常用方药有济生肾气丸、人参养荣汤等,可酌加*芪、鹿茸、*参、巴戟天、枸杞等。
慢性肾炎迁延日久,既损肾阴,又伤肾阳,出现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现象,阴阳既虚,则气血亦必不足,补气之药如*芪、*参亦所必用,甚则重用。水肿患者阴阳并补,可见奇效。
需要注意的是,以上三法并不是孤立的,在临床中常常需要合用,如宣肺与健脾(越婢加术汤),宣肺与温阳(麻*附子汤),健脾与补肾(真武汤、实脾饮),脾肾阳虚性肾炎更是屡见不鲜,正如张景岳所说:“证有全因脾肾不足而肿胀者,治法:四君子、归脾之类为主,固是正治之法,然亦须兼补命门,虚则补母正此谓。”
又云:“盖气虚者不能复行气,肾虚者不可复利水,且温补即所以化气,气化而痊愈者,愈出自然。”实为经验之谈,临床确有指导意义。
(三)分清邪正之盛衰,祛邪扶正不可偏执
肾炎以水肿为主,从邪正来分,水湿为邪,肺、脾、肾三脏为本。治疗肾炎以利水、祛湿、发汗以及益气、健脾、补肾为祛邪扶正的两个方面。古人云:“扶正即所以祛邪”,“祛邪即所以扶正”。但二法对治疗肾炎如何应用,方能达到正存邪去的目的,崔老认为:肾炎初起水湿较重,邪实而正不甚虚,此时应以祛邪为主,包括宣肺、利水、清热、泄下等方法,不可过早用补法,因补药多属甘润滋腻之品,甘则中满,润则生湿,滋则助阴,腻而多滞,易于助湿,邪不得出,非徒无益,而反害之。曾见用补药过早者,湿邪稽留,迁延不愈而变生他证。所以祛邪应务尽,邪去则正复。
另一方面应注意肺、脾、肾、三焦及膀胱的虚损情况,若水肿之势已减或因正虚不能排水外出,则应以扶正为主。若肺气虚则不能通调水道,脾气虚则不能运化水湿,肾气虚则开合失司,三焦膀胱气化无力,此时须以扶正为主。正气旺盛,水邪自然消失,即所谓:“扶正即所以祛邪。”若不顾体质强弱,正气盛衰,气化功能及水肿原因一味用利水祛邪之剂,常致症不减而反增。
凡利水药物多具有清凉寒下之性,清者多散,凉者多利,寒则多凝,下则多行,皆有伤正之弊,邪未去而正又伤,贻害匪浅。
故二法用之得当,则效若桴鼓,用之不当,则犯虚虚实实之戒,故应以“祛邪不伤正,补虚不滞邪”为准。
(四)治当重行气与活瘀
急慢性肾炎在临床上常见兼有气滞或血瘀之证候,治疗时佐以行气活瘀之品,疗效多属满意。因气滞水亦滞,气行水亦行,气能化水,水能化气,气能帅血,血能病水,水能病血。气、血、水三者在生理上可以相互转化,在病理上亦可相互影响。不论是急性或慢性肾炎,其病机多伴有气滞水停,血瘀不畅。气血受阻,运化失常,致水湿之邪留而不去,用调气活血之法对治疗肾炎既有辅助作用,有时亦起主要作用。
崔老曾用活血化瘀兼温阳利水之桂枝茯苓丸,改为汤剂加益母草、*参、当归尾、红花、川牛膝治疗1例女性患慢性肾炎兼月经数月未至,其中重用茯苓、益母草各30g以活血利水,疗效颇佳。
又曾用行气开郁、降逆化痰之半夏厚朴汤,生姜改为生姜皮加陈皮、大腹皮、槟榔、木香治疗一妇女因生气兼有外感的急性肾炎,亦收到较好的疗效。所以,在治疗急慢性肾炎时,以上二法切不可忽视。
(五)治疗蛋白尿和管型要辨证选药
尿中蛋白和管型的多少,为诊断肾炎、判定疗效等主要依据之一,因此,如何尽快消除尿中蛋白及管型,也是治疗肾炎的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。
中医治疗蛋白尿的方法甚多,但主要还是依据四诊八纲进行辨证施治,清热、利尿、宣肺、健脾、补肾及活血、固涩、益气等法则,均有消除蛋白尿、管型的良好效果,切不可拘泥于一法一药,墨守不变。
应结合病情,选用经实践证明具有消除蛋白、管型等有很好疗效的药物如玉米须、白茅根、石韦、车前子、*参、*芪、山药、芡实、茯苓、金樱子、菟丝子、桑螵蛸、熟地、山萸肉、鲤鱼、益母草、当归、丹皮、丹参、鹿角霜、煅龙牡、鹿茸、附子等,结合病情,单味或二三味合用,多能提高疗效。
隐匿性肾炎主要以尿蛋白、管型为主,患者多无所苦,或有腰酸、周身乏力、尿*、口干等症状,治疗时可参照肾阴虚的治疗方法,但补肾阳、阴阳双补等亦可据证选用。
(六)忌盐和解除忌盐须因证而设
盐味咸入脾肾两脏,为人体维持水液代谢的一种重要物质。中医则认为水肿的形成,湿邪是重要的因素之一。盐能生湿,多食则中满,盐可化水,水盛则肿,少则为湿,重则为水,所以水肿患者忌吃食盐很重要。
危亦林在其《世医得效方》中说:“凡水肿须忌盐,虽毫末许不得入口,俟水病去后,宜以酢少许调和,饮食不能忌盐,勿服药,果欲去病,且须忌盐。”话甚中肯。
崔老曾治一例患者,水肿已经大消,但食盐1次,肿胀又增。待水肿消退,尿中蛋白基本消失后,可先食炒盐少许,以后逐渐增加,可预防因骤食盐类而生中满,致水肿反复。解除忌盐其法有二:
(1)先食炒盐,将食盐放在陶器中焙或锅内炒,以祛其湿气,然后食之。
(2)鲤鱼1斤多重,去内脏,装盐满腹,以绳系之,放在新陶器上,用微火将鱼焙干,碾成细面,每食少许,服完后再服生盐。此法崔老家用数世,肿消后令患者先服鱼盐,以后肿势很少因食盐而再复发者。其道理是鲤鱼具有行水利湿之效,能解盐之湿邪,同时鱼有滋养健脾的作用,脾健则化气行水,转输运化之功能旺盛,水肿自不复发。
版权声明
本文选自《崔玉衡临证经验荟萃》—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由“杏林墨香”订阅号独家发布。更多精彩,敬请期待。
未经授权请勿转载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注: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、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,不能作为处方,请勿盲目试用,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!一切遵医嘱,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